
在喂养辅食这件事情上,父母一旦出错,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危害。
执笔:邵菲
编辑:壹拾贰
定稿:苏子后
众所周知,宝宝到了6个月的时候,是给其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期,而辅食的状态要从糊状慢慢过渡到固装,如果父母喂错了,可能就会成为“毒药”。


案例:5个月的宝宝得了肾结石
前段时间,幸孕姐在和邻居聊天的过程中,听闻了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,一个仅5个月的宝宝,竟然得了肾结石。
这个宝宝是邻居家的远房外甥,据悉,孩子的父母担心奶水没有营养,刚出了月子就给宝宝开始喂辅食,俩人还对此洋洋得意,认为自家娃营养足,肯定养得好。
等宝宝长到了5个月的时候,总是哭闹不停,喂什么都不吃,特别是在尿尿的时候,哭得可厉害了。而且持续几天都是如此,父母只好将其送往医院。
一经检查,结果是肾结石,而且已经严重到将两边的排尿管都堵塞了。医生对此也感到好奇,怎么才5个月大的孩子就得了肾结石呢。

在得知这个孩子早早就开始喂养辅食的时候,医生愤怒的将无知的父母训斥了一顿,随后紧急安排宝宝住院治疗。幸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,孩子病情逐渐好转,并无大碍了。
据医生解释:
幼儿肠胃消化系统有限,母乳相对容易消化,若早早添加辅食,必然会加剧肠胃、肾脏负担。
此外,现在很多专家都认为宝宝出生后6个月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了,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母乳营养不足以支撑孩子发育所需,且幼儿肠胃功能已经“进化”到了一定的阶段,可以初步消化除液态牛奶之外的其他食物了。
不过,在喂养辅食这件事情上,对时间以及食物的状态都有着诸多的限制,父母一旦出错,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危害。


宝宝辅食喂养常见的误区
误区一:为防止过敏拖延辅食添加时间
宝宝在出生之后,由于接触的“病菌”比较少,多多少少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敏情况。有些父母为防止孩子过敏,就推迟了添加辅食的时间,其实,这样的举措反而容易适得其反。
此外,若幼儿6个月之后还不添加辅食,无法得到除母乳或牛奶之外的营养补充,就容易导致营养不良,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。
如果父母实在担心,可以这样做:
每添加一种新的食物,先观察2-3天,如果没有任何异常反应,就可以继续食用,并添加下一种。如果出现了过敏反应,就立即停止喂养,待恢复正常后,可酌情再次尝试。

误区二:担心宝宝消化不良只吃流食
在刚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,一般都是吃米糊、米汤等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,因为此时宝宝的肠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。
在8个月之后,其实就可以开始喂宝宝吃一些软烂的面条、粥之类的食物。再往后就可以慢慢转换成米饭等固状食物了。
如果父母因担心宝宝消化不良,只喂他们吃流质的食物,不仅容易导致他们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发育,还会导致其肠胃功能和语言功能(主要是只吃流质食物锻炼不到面部及舌头的相关肌肉,影响发音)发育滞后,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。

误区三:等宝宝长牙了才给吃固状食物
很多父母认为,宝宝在没长牙之前,不能咬硬的东西,就只给他们吃流质的食物,等长牙了之后,才给他们吃固状的食物。其实,这容易影响其语言发育。
宝宝在吃这类食物的时候,需要做出吮吸、咬、咀嚼和舔等一系列动作,在这个过程中,会锻炼到舌头、嘴唇和下巴的相关肌肉,使其活性及协调性提升。而这些肌肉群,和语言发育所需的肌肉群是一样的。
此外,在这过程中,宝宝的舌头也能得到大量的“训练”,后期练习说话时某些字母的发音练习非常有益。
但如果宝宝等到长牙才吃固状食物,那么会白白错过在说话之前的训练黄金期,可能会导致他说话晚、发音不准。

给宝宝添加辅食不是一件小事儿,但其实做起来也不难,只要遵循时间及食物的变化规律,基本就不会出错了。